母親節(jié)剛剛過去,我們從一位女兒給自己母親繪制的一幅圖說起。
(資料圖片)
就診醫(yī)院、用藥情況、詳細病程變化……近日,江蘇南京的一位“90后”姑娘小郭,陪母親就醫(yī)8年,為讓不同醫(yī)生迅速了解母親病情、理清頭緒,她繪制了一張詳盡的病情圖。醫(yī)生感動之余,也從中發(fā)現(xiàn)了線索,鎖定了小郭媽媽多年肝病的元兇,并制定治療方案。
一個女兒對媽媽的愛,為媽媽付出的心血,都凝縮在這張讓醫(yī)生看了都嘆服的病情圖上。她的愿望也很樸素,希望媽媽能多陪伴自己幾年,這又何嘗不是天下子女的共同心聲。
看著這張“病情圖”,我覺得最不容易的是她能夠堅持下來,八年如一日,不打折扣地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媽媽的愛。
把愛說出口,很簡單,但女兒對母親的這份愛,多年不改其心不移其志,很難。正因為有這份執(zhí)著,才守住了愛與關懷,生長出樂觀與堅強。母親節(jié)之際再回看這張“病情圖”,真是這位女兒送給媽媽最有誠意最厚重的禮物。
這幾年,每當母親節(jié),朋友圈里近乎刷屏式的秀孝心、曬祝福就會如期上演。這也使得有人調(diào)侃道,母親節(jié)哪里的人最孝順?朋友圈里的人最孝順。此類行為之所以備受爭議,主要是大眾懷疑其背后的真心與誠意,認為這些子女只是蹭節(jié)日的熱度,只為包裝自己,但媽媽都不一定能看到和感受到朋友圈的這份孝心,實際上也真不見得會對媽媽有多好,甚至平時對媽媽的態(tài)度,就更不好說了。因此,不少人都在呼吁,別讓孝心只停在朋友圈。
對母親節(jié)很多人朋友圈秀孝心的行為,肯定不能一棒子打死。如果是真心實意地表達一下,當然很好。如果只停留在形式,而獨缺了內(nèi)涵,那就變了味。如何才算真的“孝”,顯然給母親繪制“病情圖”的女兒,提供了一個好的范式。
在和母親相處的過程中,作為子女的我們,或許都還會有這樣的經(jīng)歷:只知道給她買東西,而真正陪伴她很少;只知道告訴她你想要什么,而不知道她想要什么;因為她給你發(fā)各種電商的助力鏈接,而不耐煩過;因為她發(fā)那些雞湯文以及反復講那些在你看來很膚淺沒營養(yǎng)的東西,而無語過;因為不值一提的瑣碎小事,把最壞的脾氣留給了她;連她對你提出的微小請求,都不愿意答應和做到,比如和她拍一張合照,陪她多聊會天……
這些情況會出現(xiàn),癥結(jié)在于,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以我們自己以為好的方式對待母親,但實際上與其真正需要的東西并不匹配,不知不覺中,也忽略了她的情感訴求和精神需求。
意識到問題只是第一步,真正愿意改變且付出行動,才是真章。不過于糾結(jié)自己的執(zhí)念,不試圖改變她,對她有一些合理的包容和順從,也是一種和解和自洽,提升的卻是彼此真切的生活幸福度,這值得我們做子女的去思考。
千年前,孟郊說過“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”,如今這句話依然能推開我們的心門,只因母愛能穿透時空。
請在每個日常好好對待我們的媽媽?。ㄍ醣颍?/p>
關鍵詞: